Recent Activities

 

加强国际水文计划合作 推进我国水文事业发展

—— 刘雅鸣主席在IHP中国国家委员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是我国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科学计划的常设机构,代表我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教育和科研等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国国家委员会在组织系统上受水利部的领导,在业务上作为我国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文水资源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联络机构。在过去的近30年中,特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立后的25年中,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根据国内需要和国际水文计划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国际活动,在国内外得到良好的反映。在1999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召开的“进一步做好我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研讨会”上,对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寄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国际水文计划的设立背景与发展状况

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和综合管理水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水文学是合理管理水资源的科学基础。水文循环的全球性质和水圈的全球分布状况突出了水科学的国际性质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为了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执行国际水文计划。国际水文计划(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IHP)开始于国际水文十年(IHD),于196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3次大会批准,196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后来考虑到十年的时间有限,不足以解决水科学发展及其实际应用的大量问题,需要有一个新的长期的国际水科学合作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1972)决定在国际水文十年结束时开展国际水文计划。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74年在巴黎联合召开了国际水文会议,通过了国际水文计划第一阶段(1975~1980)计划纲要,同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批准,于197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预算周期,国际水文计划第二阶段实际只有三年(1981~1983); 第三阶段(1984~1989), 第四阶段(1990~1995)和第五阶段(1996~2001)均恢复为6年。目前正在开展的是第六阶段计划(2002~2007)。
国际水文计划的执行机构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由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大会选举的36个理事国组成。理事国每届(两年)更换一半。在理事会会议闭会期间,由其执行局(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个地理选区产生的主席和副主席共6人组成)负责闭会期间的具体事务。政府间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际水文计划的各阶段计划,确定计划重点,并监督其执行。其职能主要包括:从科学和组织角度指导和监督计划的实施;监督研究计划的进展并在必要时做出调整;建议与成员国有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和项目的实施;协调各国家委员会在计划框架内的国际合作;提出本计划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建议;为区域和国家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能范围内采取一切实际措施实施国际水文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不同区域设立了区域办公室,其中包括负责科学事务的部门或区域水文专家,参与指导该区域的合作。国际水文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设立秘书处,秘书长由该组织的水科学司司长兼任。各国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成立国家委员会,负责本国的国际水文计划一切事务。
国际水文计划是一个以水科学研究和教育为重点的国际合作计划,除开展一系列的国际性、全球性的水科学研究外,还进行水科学领域的国际培训和知识传播,以期提高各国政府决策人、科技人员和一般群众对水科学的认识。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应用水文学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重大的水资源问题和与水有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目前,国际水文计划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50多个区域或国际培训与研究中心,其中包括挂靠在中国水科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培训与研究中心(ITRCES)和设立在河海大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ITRCHWE)。
国际水文十年以及后来执行的国际水文计划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成为国际上在水文、水资源方面政府间合作的成功范例。在科研方面出版了一批水科学出版物,在教育方面培训了许多水文工作者,对各国的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简况

我国于1974年参加国际水文计划,并于1979年12月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常设的中国国家委员会。在近30年中,国家委员会在参加政府间科技合作活动,组织我国专家参与国际水科学计划项目,传播国际水文计划科研成果,促进水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 参加国际活动 提高国际地位

从1974年参加国际水文计划以来,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历次政府间理事会会议,是除第二、第十一届以外历届政府间理事会的成员国。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十届和目前的第十六届(2004-2006)理事会上我国代表担任了理事会副主席。在届会期间,我国代表团还参与了决议起草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技术工作组等非常设机构或临时性工作。亚洲区域水文协调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是一个除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以外各国在水文教育语培训及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合作的松散型协调组织,其秘书处设立在印度。 我国专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1980-1983年期间的工作组会议。1993年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指导委员会成立,我国派代表参加了至今为止的历次会议,参与讨论区域合作的内容、方式、原则,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制定与国际水文计划相关的任务和时间表等。根据区域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按照公平、对等的原则,由原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2001年成建制并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编辑了《河流目录》第一卷至第五卷的中国部分,入选的河流包括北江、晋江、蓟运河、赣江、潢河(淮河支流)、太子河、瓯江、右江、白龙江、汾河、红水河、嘉陵江、滦河、榕江。此外,我国还积极派人员参加国际水文计划全球或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大约有100多名专家以国家委员会名义或通过其他相关的水文部门推荐参加了在国外召开的国际水文与水科学会议,受到了会议的邀请和资助, 就我国的有关水文水资源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演讲。

(二) 参与国际项目 促进技术进步

国家委员会组织我国专家在国际水文计划第二阶段参加了2个工作组并向其他项目提供资料,在第三阶段参加了3个工作组,10名专家作为国家通讯员,在第四阶段参加了7个工作组。国际水文计划第五阶段计划共有8个主题31个项目,我国参加了5个工作组和2个亚太区域性工作组(区域指导委员会和河流水情项目技术委员会),涉及6个主题12个项目,大约有24名国内专家参与进来,直接与对应的项目工作组联系,并获得相关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国际水文计划第六阶段计划正在进行之中,我国在大尺度水文、水资源、泥沙等方面广泛参与。第六阶段计划在合作方式上有所变化,国际水文计划秘书处和全球的各主题工作组提供技术指导,各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水文框架下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此正值我国水利大发展时期,国家委员会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对外介绍我国的成就和经验,对内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国家目标服务。
“国际实验网络数据的河流情势(FRIEND)” 是我国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水文项目。FRIEND项目在欧洲已进行了十多年,有出版物,并已逐步延伸到非洲、南美洲。各区的FRIEND目标均面向该地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欧洲的最小流量、非洲的干旱、南美洲的流域规划等,从建立基本水文数据库开始,强调国际合作进行数据的快速交换。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指导委员会会议责成秘书处收集和筛选各国的FRIEND目标,并负责建立协调小组开展此项目。我国参与编辑的亚太地区《河流目录》就是亚太地区河流水情项目(AP-FRIEND)的合作成果之一。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参加河流水情项目的数据档案组工作,还有6名专家参加预报方法组的研究工作。我国同时参加的另一个亚太地区水情项目是与我国接壤和相关的喜马拉雅河流水情项目(Himalaya FRIEND)。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或正在参加“环境生命与政策水文计划(HELP)”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跨机构同位素水文计划(JIIHP)等多边合作机制。

(三)宣传国内成绩,推介国际经验

为了介绍国际水文计划在我国的执行情况并传播其科研成果,国家委员会不定期编写印发《国际水文计划动态》,并组织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版刊物《国际水文计划信息》,免费印发给全国有关单位(包括台湾和香港)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此外,国家委员会还把一批水科学出版物翻译或摘要成中文印发给全国有关单位。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同志也多次撰写和翻译文章,向国内外介绍国际水文计划和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其中包括:编译『国际水文计划信息』(IHP-Waterway),每年四期,每期200份;编译『国际水文计划文献目录』(一、二),将70年代以来国际水文计划的文献目录和摘要编印出版;编译『水与可持续发展指南:政策与原则』,供国内水文水资源工作者参考;组织编译《国际水文名词》,《水资源评价——国家能力评估手册》。为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了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网站(国际域名为www.chinaihp.org),作为传播国际水文计划知识,联系国际组织和国内水文水资源科学家的桥梁。该网站还通过链接国内水利网站,以及针对世界淡水年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介绍国内水利建设成就。

(四)召开学术会议,繁荣学术交流

为促进水科学的国际交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和国内有关单位的资助和协助下,国家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其中近期重要的学术活动包括:
1、1988年3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小岛水文水平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35名中国专家和8名外国专家参加, 25篇论文收入了论文集。
2、1989年12月在杭州组织召开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水文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有70名中国专家和6名外国专家参加,56篇论文收入论文集。
3、1993年11月在广州组织召开了“东亚和南亚地区热带风暴和洪不国际学术讨论会”,59名中国专家和13名外国专家参加,收到了58篇论文,印发了论文摘要和出版了论文集。
4、1994年9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洪水国际学术讨论会”,有71名中国专家和9名外国专家参加,收到论文55篇,印发了论文摘要,也出版了论文集。
5、1996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东南亚地区城市水文学术研讨会”,全国40多家单位55名代表和国外1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6、1998年6月在武汉水利学院召开了“中国水质水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术讨论会”,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 共有112名代表 (31名国际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
7、1999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国际洪水与干旱学术研讨会”暨第7次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区域指导委员会会议,与会代表160名 (国际代表45名) , 130篇论文收入论文集,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五)拓宽教育培训 造就国际人才

为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做出贡献,国家委员会和河海大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举办了6期国际水文高级培训班,共培训中外青年专家127人。同时,我国每年都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水文计划的渠道派出学员参加国际培训,绝大多数都是由主办方出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12次政府间理事会通过决议,在南京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培训研究中心”。1998年和2000年分别有8名和6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进入该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大部分获得继续资助延长一年,获得硕士学位。最近几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 (UNESCO-IHE) 的合作框架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作为合作单位积极参与多边培训,在水教育培训领域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三、进一步做好国际水文计划工作,推进我国水文事业发展

历经近30年,特别是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立后的25年中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正在向着高层次、宽领域发展,总体态势很好。运用好该合作机制,对拓宽我国水利的国际合作和“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今后需要整合国内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教育、培训、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以我为主,推动国际合作。除做好日常工作和项目合作外, 在以下方面还值得特别注意和加强:
1、积极参与国际水文计划的高层管理。我国曾两次担任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在2004年的政府间理事会上又再次当选副主席,是我国多年来加强国际水文合作的结果,也为新时期推进水文合作提供了契机。虽然此次本区域的竞争对手十分强劲,但在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团和我国家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因此,我们又更多的机会在国际水文计划的高层决策上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在国际上主动开展工作,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2、着力培养走向国际舞台的后备力量。国际水文计划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目前国家委员会在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协调国内行动方面比较顺利。今后将通过多种途径在水文系统、大学、科研机构中继续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对外交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和对外交往方面的能力。
3、做好政府参谋、协调跨部门“水项目”。国家委员会成员来自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教科文全委会、中科院等部门,具有部门和学科的多样性。无论是科研项目合作,还是教育与培训的计划,跨部门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在大部分情况下,通过国家委员会的渠道可以解决,必要时通过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统一对外立场,以期取得预期的效果。国际水文计划国家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以及联系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要桥梁,在水利部的支持和教科文全委会的指导下,任重而道远。
4、加大宣传力度。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宣传我国的水利成果,包括网站建设,宣传材料印发,组织互访的等;针对国际上有关水的计划和项目,包括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教育可持续发展十年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水资源评价”项目和《世界水发展报告》等,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

 
Prepared by the Secretariat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HP.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web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