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况Task Brief

 

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参加政府间理事会的活动,组织我国专家参加国际水科学计划的项目,传播国际水文计划的科研成果,水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培训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参加国际会议

    1、从1974年参加国际水文计划以来,我国积极参加了国际水文计划的活动。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历次政府间理事会,是多届政府间理事会的成员国。原华东水利学院院长严恺教授还担任第三、四、五届理事会副主席,河海大学校长梁瑞驹教授担任第十届理事会副主席。1996年以来的政府间理事会会议期间,我国代表团成员有多人担任决议起草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成员。在1996年9月23?8日的国际水文计划第十二届政府间理事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在河海大学成立“国际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培训研究中心”议案获得通过,并与亚太地区指导委员会(RSC)专门就协调已有的“湿热带中心(马来西亚)”和“水资源培训中心(日本)”进行了座谈。
    2、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指导委员会于1993年成立以来,我国派代表参加了全部9次会议,参与讨论区域合作的内容、方式、原则;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制定与国际水文计划第五阶段计划相关的任务和时间表;选举亚太地区执委会主席、秘书等一系列活动。根据区域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按照公平、对等的原则,由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负责组织编辑了《河流目录》(第一~四卷的中国部分),其中第一~三卷已正式出版,第四卷将于2002年出版。我国已经入选的河流包括北江、晋江、蓟运河、赣江、潢河(淮河支流)、太子河、瓯江、右江、白龙江、红水河、汾河、滦河、嘉陵江。
    3、参加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以国家委员会名义或通过其他相关的水文部门推荐我国约50多名专家参加了在国外召开的国际水文与水科学会议,受到了会议的邀请和资助。与会代表就我国的有关水文水资源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演讲。详见附件参加国际活动情况表。

(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4、国家委员会组织我国专家在国际水文计划第二阶段参加了二个工作组并向其他项目提供资料,在第三阶段参加了三个工作组,10名专家作为国家通讯员,在第四阶段参加了七个工作组。在第五阶段参加IHP五个工作组和二个亚太区域性工作组(区域指导委员会和河流水情项目技术委员会),这些专家对外介绍了我国的成就和经验,并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5、国际水文计划一直建议开展“国际实验网络数据的河流情势”项目(FRIEND)。此项目在欧洲已进行十年,有出版物,并已逐步延伸到非洲、南美洲,意在全球建立。各区的FRIEND目标均面向该地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欧洲的最小流量、非洲的干旱、南美洲的流域规划等。从建立基本水文数据库开始,强调国际合作进行数据的快速交换。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执行委员会议责成执委会秘书收集和筛选各国的FRIEND目标,并负责建立协调小组开始进行此项目。我国国家委员会也已着手参与此项工作。
    6、亚太地区河流水情项目(AP-FRIEND)。本区域河流水情项目的基本战略是:(1)本项目属于IHP-V主题一:全球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之项目1·1“区域数据在水文分析方法中的应用”的组成部分。基本内容包括区域水文数据库的建立和水文过程的分析。(2)通过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3)“亚太河流水情”还将致力于专业人员培训和知识传播。(4)“亚太河流水情”是“河流目录”项目的继续。每个国家推荐两个小流域用于“河流水情”示范研究。亚太地区FRIEND项目的第一阶段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数据档案;二为洪水和最小流量预报方法,包括降雨径流模型、频率分析模型、随机与数理统计模型、人工矫正模型。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参加数据档案组的工作,另外我国还有6名专家申请参加预报方法组的研究工作。
    7、喜马拉雅河流水情项目(Himalaya FRIEND)。由喜马拉雅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喜马拉雅水文情势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该项目也属于IHP-V主题一:全球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子项目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季学武作为我国的代表参加有关活动。
    8、第五阶段参与计划。国际水文计划第五阶段参与计划共有8个主题31个项目,这些项目在国际水文计划第12届理事会上得到确认。我国IHP国家委员会参加了其中的6个主题12个项目,因这些项目没有直接经费来源,故24名国内专家均以个人身份参加有关活动,直接与相应的项目工作组联系,并获得相关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三)信息传播

    9、为了介绍国际水文计划和在我国的执行情况并传播其科研成果,国家委员会对国内外开展了工作,不定期编写印发《国际水文计划动态》,又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刊物《国际水文计划信息》翻译成中文,并免费印发给全国有关单位(包括台湾和香港,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还把一批水科学出版物翻译或摘要成中文,印发给全国有关单位。尤其是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同志多次撰写和翻译文章,向国内外介绍国际水文计划和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其中:编译『国际水文计划信息』(IHP-Waterway),每年四期,每期200份;编译『国际水文计划文献目录』(一、二),将70年代以来IHP的文献目录和摘要编印出版;编译『水与可持续发展指南:政策与原则』,供国内水文水资源工作者参考;组织编译“国际水文名词”,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多种文字的光盘版。

(四)组织国际学术活动

    10、为促进水科学的国际交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和国内有关单位的资助和协助下,国家委员 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其中:

    (1)1988年3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小岛水文水平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35名中国专家和8名外国专家参加,1篇研究报告和24 篇论文收入了论文集。 (2)1989年12月在杭州组织召开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水文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有70 年中国专家和6名外国专家参加,56篇论文收入论文集。 (3)1993年11月在广州组织召开了“东亚和南亚地区热带风暴和洪不国际学术讨论会”,59中国专家和13名外国专家参加,收到了58篇论文,印发了论文摘要,又出版了论文集。

    (4)1994年9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洪水国际学术讨论会”,有71名中国专家和9名外国专家参加,收到了55篇论文,印发了论文摘要,论文集已出版。

    (5)1996年7月9-12日在上海召开了“东南亚地区城市水文学术研讨会”,全国40多家单位55名代表和国外1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1997年1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会议论文集。(6)1998年6月12-15日在武汉水利学院召开了“中国水质水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术讨论会”,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共有112名代表,其中包括31名国际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

    (7)1999年10月18-21日在南京召开了“国际洪水与干旱学术研讨会”暨第7次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区域指导委员会会议。由中国国家委员会、区域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办事处联合举办。130篇论文收入论文集,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60名代表,其中包括45名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学术交流。

(五)教育与培训

    11、为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委员会和河海大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举办了6期国际水文高级培训班,共培训中外青年专家127人。

    12、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12次政府间理事会通过决议,在南京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培训研究中心”。1998年和2000年分别有8名和6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进入该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大部分获得继续资助延长一年,获得硕士学位。为推动我国的水科学事业逐步走向国际发挥了积极作用。

 

 
Prepared by the Secretariat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HP.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web master